2008-2-6 01:38
tq089qr
换在十几年前,听到如薇恩这样的歌手、这样的专辑,或许也很难叫人提起多高的兴致,因为她只不过是做足了一个歌手应该有的本份,并在这种本份的基础上,将声线的穿透力和音乐的精致性,升级至平均基准线以上的水准而已。除此之外,她的音乐就再没有三头六臂的地方,无法以独特的棱角和个性,来保证第一眼的注目,及与之相匹配的回头率。
但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原来平平常常的本份之处,在如今听来却真的成了三头六臂、绝美天簌。是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下降?不见得。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乐坛大环境,正一步一步促使着音乐审美朝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了审美标准的错乱甚至混乱。
除了在演绎方面的偏传统,薇恩此次作为一名新歌手亮相歌坛的过程,也显得相当的古典。那就是不用资讯及娱乐周边来捆绑她的专辑,解构她的音乐,完全是以点对点的方式,用音乐来和听者单挑,尽可能弱化中间过程的干扰,尤其是那些文字所营造的文学效果,对一个歌手音乐的某种误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曲风上可以划归为流行歌手的薇恩,反倒因为这种来无踪、去无影的神秘,让人们真正领略到什么才是独立音乐的真谛。
从仅有的资料来看,能够得到的讯息,最肯定的不外是以下两条:女性,来自新加坡。这种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空白磁带作为载体传播流行音乐的时代,别管他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中是洋,是近视还是散光,结过婚还是离过婚,一切只用两只喇叭里流淌出来的音乐说话。
其实,这张薇恩的同名专辑,从音乐上来讲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它的整个制作框架,很明显就是一个工业时代的音乐产品,但必须承认,这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音乐产品。首先,虽然这张专辑在音乐上并没有越雷池半步的新鲜感,但在匠气之余所强调的细节精致,却还是让音乐显得非常的细腻和丰满;其次,就是制作人对歌手气质的准确捕捉,以比较统一的清新和轻快曲风,来衬托薇恩干净、凝练和有穿透力的声线,而这种乐队及编曲是为歌手服务,是为更好突出歌手特色的做法,在今时今日,倒也真是显得有点“古典”;最后,整张专辑虽然也没有那种逼着你上口哼唱的旋律,但自然流畅的音符,至少很容易让人得到松驰的享受,而不是同时代许多作品那种牵强和便秘的顿挫感,听着让人揪心。
这张专辑同时也洋溢着非常标志化的新加坡流行音乐特色,那就是偏重于民谣、摇滚,以及Singer和Songwrite的传统曲风融合,而且在情调上都相当的美式。事实上,蔡健雅、戴佩妮和孙燕姿等歌手,能够冲出新加坡走向全华人,正是拜这一鲜明的地域特色所赐,而她们在之后不约而同的台湾化、偶像化,虽然让她们的市场更大,却也让她们的音乐棱角变得过于光滑,在这一点上,蔡健雅去年回归本色之后推出的《Goodbye&Hello》再受热捧,也算是一种反向的证明。
事实上,不仅是音乐,就连发声上,薇恩也很有蔡健雅、孙燕姿和戴佩妮三者合一的味道。在沉郁时,她总是很戴佩妮;在转音和鼻音较浓的段落,她又显得很蔡健雅;而她在高音区的撒野,则真是像极了初出道时的孙燕姿,如此一往向前、心无旁骛、直抵云霄……这种感觉,恐怕是燕子自己都已经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