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moviegoer.cinepedia.cn/movieblogs/993
作者:magasa
为什么票房大片都很难拿到奥斯卡的最主要奖项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男女主演?通常它们只能在技术奖项同病相怜。可这种现象并非一直如此。
30年代最卖座的影片是
Gone with the Wind,它拿到了大大小小一箩筐的奥斯卡奖。此外
It Happened One Night、
The Great Ziegfeld等等都属于当时票房最好影片之列。40年代有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顺带一说,也就是4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显得“小”一点,因为这十年美国电影的特征是反思、批判、黑色、英伦),50年代有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无一不是以年度票房冠军之尊加冕奥斯卡最佳影片。60年代好莱坞陷入危机,学院更是没了命地奖励票房大片,像
The Sound of Music、
Doctor Zhivago、
My Fair Lady、
West Side Story、
Lawrence of Arabia,同样都是票房冠军加小金人,70年代新好莱坞复兴,
The Sting、
The Godfather、
The French Connection哪个不是两手都很硬?
在历史上,奥斯卡极少褒奖票房失败或平庸的影片,50年代的Marty可能算票房比较低的特例了,但它成本更低,所以仍算商业上成功。甚至可以说,奥斯卡曾经极偏爱卖座巨片,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
但80年代后情况完全变了。
ET、
Star Wars系列、
Back to the Future系列、
Indiana Jones系列、
Batman、
Beverly Hills Cop、
Tootsie、
Top Gun、
Ghostbusters及Schwarzenegger主演的那些重磅炸弹,在奥斯卡奖的舞台上都不很成功。整个80年代,没有一个票房冠军能拿到奥斯卡的主要奖项。也正是从80年代起,好莱坞主流电影大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夏季挣票房的,一类是秋冬奔奖项去的。
稍微熟悉美国电影史的必定知道由
Jaws和
Star Wars引领的好莱坞产业转型,几乎后来的一切现象都和它脱不了干系,奥斯卡的变脸也是如此。这个大转型的具体情况就不介绍了,它的一个后果就是彻底改变了票房冠军影片的形态。看前面列出来的冠军,几乎什么类型都有,但80年代后最卖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fantasy、sci-fi、action这几种,或可加上horror,基本都是好莱坞传统地位不高的二流类型——为什么是二流类型,爱好者也别觉委屈,凡事总是有原因的,这些类型本来也不是为主流观众服务的,更多针对青少年亚群体,后来青少年观众成为观影主力,这些类型的票房也水涨船高,这是其一,其他原因还有很多,题外话了。那么既然类型地位不高,在奥斯卡奖上肯定得不到好脸色。事实就是这几种类型极少获得重要奖项的肯定。
另外,评论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7、80年代产业转型的一个后果是影评不再能较大地影响票房了,但对冲奖项的影片来说,评论还是关键的。什么时候有众口一词的烂片获得奥斯卡?极少。投票的学院成员实际上也会受外界风评的影响随大流。显然评论界不会青睐那些小孩子爆米花口味的商业大片。所以,自80年代起,这种分化就形成了。票房的归票房,奥斯卡归奥斯卡。
进入90年代后,以上的分化趋势在延续,
Jurassic Park、
Independence Day这些票房冠军继续着80年代同类影片的命运。但随着产业的成熟,必然也会渐渐出现一些合流的个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Forrest Gump,感动了全美国人,该拿的都拿到了,两手都硬了,不过它算传记历史片,也不是“二流类型”出身。后面的
Titanic,更特殊一点,因为它打破了
Star Wars二十年的冠军记录,长达半年的轰动,让学院的人未免兴奋过头了,论成色质地,还是更靠近大片那一路。本世纪还有
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例子,更有意义一点,因为它捎带提升了fantasy这个类型的地位。
Avatar这次没有成功并不奇怪,毕竟
Titanic的历史很难再演一遍。纵观近年来获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基本只是获得了中等程度的商业成功。在可预期的将来,年度票房冠军和奥斯卡最佳影片重合的机会也许就是十年一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