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社区银行
|
帮助
|
繁體中文
至爱音乐论坛
»
『音乐&电影讨论区』
» 侦探小说的“范达因准则” 和 好的侦探片的标准讨论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标题: 侦探小说的“范达因准则” 和 好的侦探片的标准讨论
mackalex
(Mack)
音乐家
C'est La Vie ...
UID 85078
精华
1
积分 15287
帖子 1664
音乐魅力 9727 点
现金 3895 音乐币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6-11-11
状态 离线
#1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5-30 1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侦探小说的“范达因准则” 和 好的侦探片的标准讨论
范达因(S.S.Van Dine)
美国推理小说之父,《菲洛·万斯探案集》是他唯一的代表作,也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他将推理小说中的理性成分汉字演绎到极至,这个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范达因所撰写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是推理小说史上最全面、最完整、最严谨的写作戒律,
同时也被奎恩等后来者奉为指导其毕生写作的“圣经”。
范达因侦探小说二十个准则
一、作者应该把所有线索交待得一清二楚,使读者和书中的侦探具有同等的破案机会。
二、读者所受到的蒙骗应该仅止于罪犯施诸侦探本身的那些诡计。
三、侦探小说不应该扯上暧昧和爱情,否则就纠缠不清,使一些纯粹智力的竞赛复杂化。侦探小说的任务,是把罪犯绳之以法。而不是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犯罪的人不应该是侦探本人,或者是警方干探中的一员。这是一种欺骗读者的卑鄙手段。
五、破案要靠逻辑推理,不能凭意外或者巧合,假如是罪犯自首的话,动机应该充分。否则,就有如哄骗读者去寻宝,到他放弃时,才让他知道宝藏竟在他的口袋里。这种玩笑是并不得的。
六、侦探小说当然不能没有一个查案的侦探。侦探搜集蛛丝马迹,加以分析,最后揭露坏蛋的真正身份。侦探上定要靠分析线索来破案,否则就和小学生偷抄习题答案没有分别了。
七、罪案一定要是谋杀案。谋杀案越血腥越残酷,效果就越好。比谋杀案轻微的案件,实在不值得读者花费精神和时间去翻三百多页书。美国人爱讲人道主义,一宗恐怖的一级谋杀案必定会激起他们的义愤。哪怕是多么宽厚善良的读者也不会甘心让凶手逍遥法外,势必兴致勃勃地投入追查。
八、破案的方法要合情合理。诸如读心术、扶乩、招灵、看水晶球那类的巫术,乃是侦探小说之禁忌。和读者斗智的应该是个凡人。读者在玄学的第四维空间里和神仙幽灵斗法,又岂有得胜的机会呢?
九、进行推理的主人翁只可有一个。假如动用三四个甚至是一群侦探来思考,不但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会影响本来连贯的思路。读者不知道和自己斗智的对手是谁,会感到额外的困难。再者,读者要以一敌众,车轮大战,会感到疲于奔命。
十、罪魁祸首应该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个人物该是读者所熟识、并曾经引起过兴趣的。将罪责推到一个从未出现的人物或者无关痛痒的角色,是作者一种无能的表现。
十一、凶手不可以是仆人、看门、跑腿、侍从、护林人、厨师之类的人,他们犯下的罪案是不值得写成书的。否则读者会觉得白白浪费时间,凶手最好是个平时绝不会受到嫌疑的重要人物。
十二、谋杀案可以有很多宗,但罪犯只宜有一个。同谋和帮凶是可以有的,但是罪责一定要集中归咎到一个黑心肠的凶手身上。这样,读者的义愤才有宣泄的对象。
十三、在侦探小说中加进黑社会,会把罪责分散,这样只会糟蹋一宗本来十分精彩的谋杀案。一旦牵涉如黑手党、剑魔罗刹匪帮之类的黑社会集团,小说实际上已变成惊险小说或警匪小说,不再是侦探推理小说了。罪犯当然要有个机会作公平斗争,但让他有黑社会作靠山就过分了点。一般稍有自尊的高级谋杀犯是不屑与黑帮同流合污的。
十四、犯罪和破案的方法都要合乎科学。换句话来说,假科学和纯粹想像出来的杀人方法一定要避免。毒药要出自《药典》。“超镭”之类的新发现原素只存在于作者想像之中,是不适合用于侦探小说的。作者一旦像儒勒·凡尔纳那样妙想天开,就已经是越出了侦探小说的范畴,闯进幻想小说的领域去了。
十五、罪案的真相,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应该都颇为明显,瞒不过特别聪明的读者。一般的读者假如在获悉真相之后把小说再看一遍,他会发觉真相原来一直都摆在他面前。一个尤如侦探一样精明的读者,不用把小说读到结局就能料到凶手的身份,这样的读者实在不乏人。我有关侦探小说的基本理论中有一条是这样的:一本构思得合情合理的侦探小说是无法将真相瞒过所有读者的,总有读者比作者更敏锐聪明。假若作者把案件和所有线索都交待都清清楚楚,读者凭着独立分析、淘汰排队和逻辑推理等思考方法,应该可以和侦探同时指出真凶的身份。这就是侦探小说动人之处,也就是那么多不屑看流行小说的人会毫不脸红津津有味地看侦探小说的原因。
十六、侦探小说不宜有大段的描写和借题发挥、累赘的人物性格刻画和气氛的营造。这些东西只会使情节呆滞、妨碍推理,就像在球赛中间高歌自然之美或者在填字游戏时大谈词源和缀字那样令人讨厌。侦探小说是要陈述案情,加以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读者阅读侦探小说,追求的不是动人肺腑的抒情、华丽词藻的描写,而是紧张刺激的斗智娱乐。适量的描写和人物刻画是需要的,但只要能使故事有真实感,读者能够投入,就已经足够了。
十七、凶手不应该是个职业罪犯。劫匪盗贼犯下的凶杀案,由警局凶杀科处理就可以了,用不着劳动作家和业余侦探爱好者。凶手的声誉越显赫越妙。道貌岸然的教会支柱、社团领袖或以乐善好施闻名的独身富婆乃上佳人选。
十八、假如读者到最后发觉罪案竟然只是宗自杀案或意外事件,定会大感失望。这样一个反高潮的结局,实在有负读者的厚望。不但会向作者讨还书价,还会严厉声讨作者。
十九、侦探小说里的谋杀应该出于私人动机。国际大阴谋或间谍之间的残杀是属另外一类的小说。谋杀案应有现实感,使读者能投入,有一个机会去宣泄内心压抑已久的感情。
二十、一个稍有自尊而勇于创新的作者都会不屑采用以下十条:
1、侦探凭着在案发现场遗留下来的烟头和疑犯吸的香烟牌子来破案。
2、侦探制造幽灵还魂的假象来恐吓疑犯。使其露出马脚。
3、凶犯利用伪造的手指模来欺骗警方。
4、凶犯用假人来制造不在现场证据。
5、侦探凭着狗没有吠这个现象,揭露潜进的人实是熟人。
6、真凶原来是无辜被告的学生兄弟或长得一模一样的近亲。
7、使用皮下注射器和蒙汗药。
8、密室谋杀案在警方破门而入后才发生的。
9、通过测字联想来破案。
10、凭着弄通一封用密码写的信来破案。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 (转自豆瓣关于“东风雨”影评,涉嫌透剧。)
——对比《东风雨》和《风声》的叙事
2005年以来,随着电视剧《暗算》、《潜伏》的热播,电影《风声》、《秋喜》以及《东风雨》也登堂入室,影视联手共同掀起一波谍战片热潮。我认为,谍战片其实就是变种的侦探片,把悬疑的元素放置到谍战的背景下,由来自不同阵营的谍报人员去完成推理破案的工作,能否完成任务?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如何?谁是潜藏的叛徒或者战友?这些悬疑使观众参与其中,牢牢地维系着观影兴趣,从而形成了惊悚悬疑的情节奇观效应和重要历史场景复原的视觉奇观效应。一方面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奇感,另一方面又迎合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感,这就是悬疑谍战片持续“高温”的原因,它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探求、窥视的观影心理,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和主人公一起体会在绝境中人的坚持与选择。此外,谍战片的主人公都坚持信仰,如《潜伏》中余泽成为了革命目标而抛弃了个人的幸福,《风声》中的顾小梦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情报的安全送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得到观众的认同,进一步满足了普通人内心的“英雄主义情节”。
既然是变种侦探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侦探小说界那著名的“范•达因准则”。范•达因是美国著名的解密侦探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格林家命案》、《主教谋杀案》等,他认为侦探小说是一种智力的竞赛,作者和读者斗智,像玩桥牌一样,得循规蹈矩,不能使用欺诈的伎俩。小说的构思要新颖独到,布局要合情合理,要在信息获得上与读者平等起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同时使他们输得心服口服。1928年范•达因发表了《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准则的订立为后世的侦探小说立下了标杆,直到今日看来,依然颇具参考价值。
杨建和麦家打了这么久的嘴官司之后,也开始埋头做起事情来,看来她想用一部比麦家的《风声》更为NB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超越麦家的,同时可以反证麦家是抄袭过她的。然而很可惜,看完《东风雨》,我感觉杨建对于悬念设置的把握能力明显逊于麦家。《风声》里仅仅是日本人、汪伪、中共三家对立,而《东风雨》中日本人、苏联人、共产国际、76号、军统、中共以及情报掮客等多元力量均粉墨登场,可以说,杨建这个大厨手中的材料要远好于麦家的,更多的势力混杂,将会碰撞出更耐人寻味的故事,遗憾得是,从她最终端出的菜品来看,却要比对方的成果乏味了许多。暴殄天物的原因,正是违反了那道神秘的菜谱——“范•达因准则”
【不可加入恋爱故事】
“范•达因准则”第三条:侦探小说不可加入恋爱故事,因为这容易使纯粹的斗智游戏,渗透不纯粹的情绪,以致引起侦探的混乱。侦探小说的主旨在于寻出真凶,而不在谈情说爱。
《东风雨》中安明与欢颜的爱情戏尤为高调,跑狗场中被混乱人群阻隔的痛楚,雨夜街头同玩“跳房子”的纯真,犹太街巷对饮咖啡的诀别,影片不惜笔墨的描述了一个有关乱世的爱情桥段,这恰恰掉入了范•达因先知先觉的魔咒当中。杨建想通过大段的爱情故事来寻找一个抒情的平台,让自恋的安明说出诸如“炉子和雪”、“兽与鸟”等等不知所谓却又自以为很美的台词,从而让影片包裹上文艺的外壳,以突出这部谍战片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影片的质感,同时又可以用爱情戏作为掩盖,走出一条“凶手就是身边人”的暗线,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惊奇效果。可惜她失败了,按范•达因的话说,在纯粹的智力游戏里加入爱情,必然会引起混乱。于是安明混乱了,作为如此重要的情报小组领袖,久经考验的我党特工,谈恋爱之前居然连对方的底细都摸不清楚,相比于初来乍到方阡陌真是效率低下了很多。藤木芳雄也混乱了,他甚至能从难民营的寻人启事中挖出郝碧柔,却在抓捕欢颜后,居然对她的公开情郎不理不睬,轻易的放过了片子里最大的一条大鱼,同时放出了片中最大的BUG。观众们更是混乱,欢颜为了爱情已经基本放弃作为军统特工的功能,她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情郎,哪怕情郎属于另一阵营,观众们实在无法预知这对男女会因为情感原因做出别的什么不在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于是他们选择放弃进一步参与推理,结果导致整个观影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风声》就聪明了许多,裘庄里的五男两女都是平等而对立的关系,没有暧昧不清的情感在其中扰乱,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对方的敌人或盟友,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推理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清白的人物关系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不为观众控制的结果。
【不可依靠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范•达因准则”第五条:凶手必须从逻辑的侦探过程中查出。不可依靠偶然或巧合,以及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安明的小组被破坏,自己也受到了上级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从通讯员被杀开始,是谁杀了通讯员?掐断了安明传递情报的路线?影片的前半部基本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间或穿插重要胶卷的传递过程。作为“侦探”的安明,理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判断,推动情节环环相扣的展开,最终查出“凶手”的真面目。然而,影片中干掉通讯员的“凶手”欢颜却是最终“自投罗网”、“自证其罪”的,其中并没有安明任何的推理和侦查过程。看了前半部以为欢颜是个废棋,结果后半部她突然冒出来操纵一切,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铺陈,回头望去,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暗示点能让一些比较敏锐的观众发现破绽。编剧明显没有把观众放在一个和创作人员平等的推理地位上,故意制造信息的不对称,取消了观众参与情节的可能。欢颜这个角色的功能太多,导致主角安明的作用被弱化得厉害,整部戏里,安明没有起到任何关键作用,情节都是有欢颜的行为进行推动,男主角沦为了一个帮助观众观看的木偶。
《风声》中营造了一个密室,“侦探”是武田,“真凶”是老鬼。观众随着武田的推理过程,一步步排除了白小年、金生火、李宁玉,最后老枪和老鬼浮出水面,其推理路线明晰,节奏紧凑,惊奇程度远比欢颜那冷不丁的无侦探根据的自供强出许多。
【不可将凶手定为小角色】
“范•达因准则”第十条:凶手在故事中,必须是主要人物之一。作者不可将凶手定为与故事毫无瓜葛的局外人或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挖出了欢颜这个“凶手”,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便由“谁掐断了情报传递路线”变成了“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于是“侦探”和“凶手”的角色就从安明和欢颜之间,转移到了中国和日本间谍之间,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成了破获胶卷的“侦探”,而谁最终能把胶卷传递出去,谁就是“真凶”。按照“范•达因准则”,最终把胶卷传递出去的,只可能是在安明、欢颜等主要人物中出现。因为他们已经被日本人盯死,按照常理分析几乎无法达成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惊奇奇观效应,从而令观众在看后为影片的精巧构思而倾倒。遗憾的是,编剧手中居然无中生有的冒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犹太酒保,从找胶卷到把胶卷送出,如此华彩的乐章都由这样一个在情节里毫无分量的小人物完成。犹太酒保的出现,使得《东风雨》后期营造出的密室格局变得漏洞百出,观众对安明与藤木芳雄进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的期待变成了泡影。整个过程中,我们犹如在一场牌局里被人作弊胜出那般愤怒。也许有人会说,情报最终是因为安明的设计而传递出的,他若不牺牲自己烧掉假胶卷,就不会换来仙乐门的解禁。是这样吗?安明和酒保早在解禁的头天晚上就能大摇大摆的出入仙乐门,找出胶卷并在一张餐桌旁筹划好了一切,他们大可拿着胶卷一走了之,为何还要演出第二天的杀身成仁?
而《风声》中,老鬼就是老鬼,只会在密室中的男男女女中产生,绝对不会演到最后随便从街头拉来一个阿猫阿狗告诉你他就是老鬼。假设《风声》演到最后,告诉你老鬼其实是门口那个站岗的哨兵的话,你是否要破口大骂?遗憾的是,《东风雨》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不需要用很长的文学性粉饰】
“范•达因准则”第十六条:侦探小说不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与故事进展无关的事物。比如文学性的粉饰、完美的写景等。因为读者只想涵泳作品中的智慧。
我只能说,《东风雨》太想拥有文艺范儿了,把一个并不复杂的剧情拉得漫长无边。自从神父被日军抓走,唱诗班的孩子引吭高歌开始,整部影片就不可救药的文艺起来:安明反复唠念着炉边摸到雪的台词,欢颜边唱边被吊起来还不忘白半兽半鸟的文艺腔,郝碧柔服下剧毒的氰化钾还能叨逼叨一番自我表白,曾江也学着老徐露出他那销魂的背部。也许受了他们感染,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同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热爱钢琴事业,在完全应该挖出安明的时候却学着《钢琴师》里的纳粹军官那样保护了他;他欣赏成海岸的身材,押送他去取回胶卷时还特意安排一辆敞篷卡车以便让他自杀报信;他佩服寓公的气场,和他深情对望相视而笑却让老头儿趁机服下了剧毒;他自信自己的智慧,执意让安明掏出兜里的瓶塞以证明自己的推断却最终等来了一把手枪。《东风雨》用了长长的篇幅来施展着文艺,甚至不惜把水上芭蕾、三岔口的冗长镜头照单全收,这些东西和情节有关系吗?
《风声》中白小年寥寥几句台词,却比安明通篇的文艺腔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顾小梦最后点缀的文艺念白,远比欢颜的无数抒情更加打动人心。我媳妇说,一桌宴席,有几道硬菜就够了,满桌大菜搁谁都得腻歪死。
电影也许天生就是个关于形式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忘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小胡子没点真内容,里芬斯塔尔把他拍得再高大无比,他估计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演员而已。不过公正的讲,《东风雨》的摄影不错,不愧是黄岳泰,尤其是模仿日本行军记者的视角拍摄日军进租界那段,深得我心。
刊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5月1日
--------------------
看了以上内容,大家有何看法?好的侦探片的标准是什么?那些侦探片是经典的“范达因式”侦探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至爱音乐论坛声明:
◎本站音乐仅供试听,请下载后在24小时内删除,请支持你喜欢的歌手,购买正版CD。
◎本站音乐皆从网上搜集转载,版权归唱片公司和歌手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我的豆瓣
我的围脖
sweetstrength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5-30 17:2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mackalex
(Mack)
音乐家
C'est La Vie ...
UID 85078
精华
1
积分 15287
帖子 1664
音乐魅力 9727 点
现金 3895 音乐币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6-11-11
状态 离线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5-30 21: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 sweetstrength 的帖子
当然 可以参考
我的豆瓣
我的围脖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最近访问的论坛 ...
『聊天灌水』
『欧美单曲分享』
『华语单曲分享』
『音乐MV.KTV』
『古典交响音乐』
『The Billboard Hot 100 Top 40 Singles Chart』
『求歌互助专栏』
『新人疑问 论坛事务』
『The Official UK Top 40 Singles Chart 』
『爵士民谣乡村』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个人空间管理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4 03:25
Processed in 0.02784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至爱音乐论坛
-
Archiver
-
WAP
界面风格
----------
Discuz! 5 Default
蓝天下的向日葵
花言花语
苹果树下
Vista-黑
BiuKe风格
Need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