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书系列】读后感 持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peanut08
时间:
2011-2-10 15:45
标题:
【读书系列】读后感 持续更新
新年要好好读书了 发到这里和大家分享
有一些已经发在这里了 整理一下
http://www.needpop.com/thread-114026-1-1.html
http://www.needpop.com/thread-113847-1-1.html
================================================
以前的一篇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有人说这本书毁了亚当斯密。读书之前,我理解成没有国富论那么精彩。我愿意相信这是一本好书。不过读完以后,这本书我只愿意用凑活来形容。
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移情”,我理解为换位思考,行事的时候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去思考。知道别人怎么想你的行为。为了达到双方都很和谐的一种状态,行事者要尽量让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显得合宜,受众们要努力的移情到行事者的角色中去理解他的行为。通过双方的让步和妥协,达到合宜的状态。这样社会就安定,人们就幸福。
虽然说的没错,但是这样一来,我们还是我们自己么?感觉像是一场全人类参与的角色扮演活动,所有人都是演员。演的太过于投入,而忘了真实的自我。偶尔的自制挺好,大家都开心。但是不是什么时候都要自制,克己的。光想着别人怎么想自己了,谁给自己想了?自己怎么想自己呢?也许亚当斯密的意思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再去努力移情。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却处在一种,你看这不是你,你看那不是你的混沌状态。虽然这不会影响到我们移情,但是没有了对于自己的体察,何言从他人的角度合理思考?
奇怪的是,尽管存在这种矛盾,但却丝毫没有阻碍我们已经并且经常采取的移情行为。
整本书,最不同意的是对于苦难我们也要拼命的压制自己。书中这样说,面对痛苦的事情,如果是小事情就要尽量自己调节、克制。不要去找别人寻求帮助。因为找关心你的人,会给他们添麻烦,找不关心你的人,他们只会敷衍,甚至是嘲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遇见苦难还不是最痛苦的。比这还痛苦的是不能将之宣泄,只能火来土埋。于是铲一锹土将之隐埋。一锹锹的土日久堆成了山,压在心上,实在憋闷。此刻,山下还埋着一团团的火,于是就成了火山。这座火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火山一旦爆发其威力足以破坏掉周围的一切。而且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造成影响。
也许,火山一直都不会爆发,直到活火山慢慢变成死火山,但这份沉重却会一直压在心上,挥之不去。这时,亚当斯密指着这座死火山说,诺,这是合宜性,这是自我控制的典范。
按照他的理论,我们自身具有能力可以将苦难化解,会用移情的方式消除苦难。不会形成大山,或者真的形成了也不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真的是这样么?
是否存在既不会给人添麻烦又不会遭到敷衍或嘲笑的情况下,将这份苦难宣泄化解的方式呢?或许心理医生的存在正好填补了亚当斯密的漏洞。在亚当斯密生活的年代里还没有心理医生这一职业。倘若照他所说的做,道德感极强,极力自制,每个人生活的多压抑啊。面对快乐的事情,收敛一点,不要太过高兴,考虑一下周围人的感受也就罢了。碰见苦难都不要说,非得大得不能再大了再讲出来,来得及么?
更过内容欢迎访问:
http://camel-ren.blogbus.com
作者:
feichang
时间:
2011-2-10 16:57
不错不错,有机会买来看看。呵呵
作者:
yinxingderen
时间:
2011-2-10 19:20
亚当斯密,只听郎咸平在节目中提过这个人,但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作者:
peanut08
时间:
2011-2-14 20:44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皱着眉头,当作完成任务一样。看完后,感觉终于解放了,可算摆脱这个既绕脑子又满是胡话的东西了。其实客观的说,后面有的部分写的还行。对于优点和缺点我们对待的方式,奖励和惩罚什么的写的还挺清晰的。还有正义和仁慈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的道德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各个学派的特点什么的,能说服我。只是开头说移情、克己这部分实在是难以有相同的意见。一上来就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往后看,带个坏心情,当然没能一下看出好来。
隔过一段时间,不去想前面的内容,只看后面的内容,觉得这本书要是删了前面的内容就是个挺好的书。优点,我们要给予奖励,鼓励未来类似的行为。缺点,要尽快的惩罚,在头脑中形成必然的映射,预防再次的事情发生。这和孔子对助人为乐的学生说的那段话有几分相像,你帮助了别人,就安心的收下别人感谢的物品好了。一方面,从被助者的角度来说,帮助他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受人帮助后表达感谢,这在其他人看来是非常合宜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了榜样,帮助别人可以接受对方的回报。这样无论是想要获得回报的人,还是真心帮助的人,都可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接受受助人的感谢。于是,今后会有更多的助人为乐行为产生。而如果不要别人的物品,反而会让社会上的助人为乐行为越来越少的。对于缺点的论述,很符合论犯罪与刑罚里面的思想,从生活的年代看,亚当斯密晚于贝卡里亚,不知是否受其影响。
正义和仁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正义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上缺乏仁慈,只是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或是同情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予,不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但是至少是维持现状,不会有新的破坏。而缺乏正义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没有帮助别人减少痛苦,反而增加了他们所受的伤害。或是破坏一些无辜人幸福生活,这就侵犯了别人的利益。不仁慈只是在自己的范围内的不良行为,而不正义就已经破坏到别人的领域了。举个例子,不仁慈就好象在自己分得的蛋糕上乱弄一气,然后不吃就扔掉(按照洛克的说法这样做也是不对的)。而不正义就像是你夺过别人手中的蛋糕然后扔到地上,让别人饿肚子。所以社会如果没有仁慈还可以勉强运转,而如果缺乏正义恐怕就会一片混乱,甚至坍塌了。
回到最初的移情、自制和考虑别人怎么想自己这部分,还想说一下。我承认,作为社会动物必要的时候需要一些忍让和妥协。无论作出怎样的改变和决定,我们需要经营和掂量的绝对不只是自己的想法。然而事实是,受社会,受环境,受他人感受掣肘的结果也只是没有过激的行为。没有过激的行为,总是风平浪静,不像是一潭死水么?中庸之道,多少人不承认却日夜在其上行进。中庸,不偏不倚,顾及旁人多到胜过自己,自我便不在,自由成奢求。为己所困,为人所苦,道不出,诉不尽。真正折磨众人矛盾和不合的,正是极端的道德信仰,我们只好不是对道德卑躬便是与之背道而驰。
在不会参与到伤害的时候,尽量保持自我。保护自己,也爱护别人。对自己,别太自我,别做异类。对别人,礼貌一些。你可以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保持缄默,或许可以称作包容。这里你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改变立场甚至附和就成了曲意逢迎。适当的技巧还是需要的,一点点的改变和让步让大家都高兴没什么不好。
我们还是幸运的,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你不需要考虑他们怎么想你,你不需要面对他们的时候自制。直白的表达,甚至是因为指出对方的缺点而引起争执,都不会有后遗症的。你们互相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最纯然的状态,不需要拐弯的思考,甚至接近动物的表达。你们很少用还好、一般、凑活这种模糊的词语,好就是好,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适中的东西比较少的。严谨的表达是少见的,不用考虑那么多未知的东西可能会是个反例。这样的人我们叫他朋友。
不过能到这样关系的人总归还是少的。面对大量没有这么互通的人,承受范围内适当自制吧。亚当斯密是否觉得自制有时其实是无奈而为之的呢?自愿的人应该是少数吧。
作者:
Justdoit
时间:
2011-6-7 15:35
估计看不下去。。。
作者:
index
时间:
2011-6-7 15:40
字好小啊 看的眼晕了。。有空再来好好看~
作者:
123456f
时间:
2011-6-16 21:43
读书。。其实我最不喜欢读书了。。
欢迎光临 至爱音乐论坛 (http://needpop.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